| ||||||
天臺話 天臺話之難懂,可能名列臺州各縣(市、區(qū))方言之首(當(dāng)然玉環(huán)坎門一帶的閩南話同樣難懂),我花了兩年時間終于聽懂了天臺官話,但是到天臺鄉(xiāng)下去了一趟,七十多歲的老人方言俚語一說,我又傻眼了。據(jù)說,二十多年前的自衛(wèi)反擊戰(zhàn),越南兵破譯了我方的密電碼,我軍指戰(zhàn)員遂叫兩個天臺兵臨時充當(dāng)報話員,聽得越南人直翻白眼。 臨海人講話糯搭搭,天臺人講話硬嗆嗆,一開口,好像平地一聲雷,先從氣勢上壓倒對方,天臺人以大嗓門居多,男女老少,高門亮嗓,聲若洪鐘,講話像打雷,調(diào)情像吵架。兩個天臺人在上海的大酒店吃飯,飯罷在酒樓里搶著買單,雙目怒睜,有睥睨一切的氣概,邊上的上海人看了嚇得要死,以為他們要打起來了。所以,寧聽臨海人吵架,勿聽天臺人說話是有道理的。天臺有一句俗語說“腰中三分銅,講話如雷公”。其實(shí),天臺人就是一文不名,講話聲音也是大過雷公的。 天臺話說出口,有“大石小石落鐵盤”的感覺,硬得讓人感覺天臺話會往下墜,配合他們的硬氣倒是相得益彰,我很難想像一個天臺大男人操著吳儂軟語的綿軟樣。不知是天臺話的硬度導(dǎo)致了天臺人的硬氣,還是天臺人的硬氣造就了天臺話的硬。 天臺話硬而重,而普通話字正腔圓,天臺人普通話說得好的不多,讓四十歲以上的天臺人說普通話,十有八九讓人笑掉大牙。 天臺的文化底蘊(yùn)太深厚了,從天臺話里就聽得出,中午叫“日晝”,曬太陽叫“摘日頭”,廳堂叫“堂前”,你叫“爾”,看戲叫“相戲”(看電影則叫“望電影”),立即叫“旋即”;學(xué)費(fèi)叫“束修”,“束修”一詞出自《論語》,一個七旬老孌人問自己的孫子學(xué)費(fèi)交了沒,開口便來一句:“你束修交了沒有?”就是教古漢語的博士生導(dǎo)師也未必能把這個詞用得這么自如。 在稱呼上,天臺人也是獨(dú)特的,夫妻在人前稱呼自己的另一半,就在子女名字上加上“那”字,如土根那爸,土根那姆,“那爸”、“那姆”難道還有“這爸”、“這姆”不成?他們管姐叫“大”,管妻舅叫“冷飯舅”,讓人弄不明白。天臺人稱呼之間顯得格外熱絡(luò),長輩必以“公”、“叔”稱之,同輩人之間相互都以“哥”、“妹”互稱,有個杭州姑娘找了個天臺人當(dāng)男友,初次跟男友回天臺,走在鄉(xiāng)間小道上,時不時有妙齡村姑跟她的男友打招呼,開口閉口“某某哥”,言談之間甚是親昵,聽得杭州姑娘醋意頓生。 在天臺話里,沒有“愛”字,只有“中意”一詞,有人替天臺人擔(dān)心,那天臺小伙求婚時效果會不會打了折扣,不必?fù)?dān)心,天臺人求婚時有更濃烈的表達(dá)方法——“你死后愿意葬在我家的祖墳里嗎?”意謂生死與共,還有比這更強(qiáng)烈的愛情嗎? 還有,天臺話里的“腳刺”指本領(lǐng),我常犯嘀咕,“腳刺”算本領(lǐng),那“雞眼”又指什么?天臺人管馬鈴薯叫紅毛芋,紅毛者,洋人也。 天臺話里的感嘆詞特別有意思,如“啊吶!碗敲碎了?!薄鞍葏?!咯討債鬼竟會作咯檔事”,表示惋惜;用“咋好”表示無可奈何,“一勿會種田地,二勿會做生意,咯檔人咋好!”,用“弗火落”表示無可奈何,“天臺人三廚薄,一天沒粥弗火落”。 天臺人很熱愛自己的語言,不容別人置啄,在天臺街頭,一個自以為是的上海人學(xué)著天臺人說話,結(jié)果天臺漢子把他扇了一頓,旁觀的天臺人齊聲喝彩,說:“打得好!”警察也睜只眼閉只眼,說:“活該!下次還學(xué)不?”弄得這個上海人灰頭土臉的。 天臺人是特立獨(dú)行的,天臺話自然很難被別的什么方言浸染,如果這世界上還有最后一種方言沒有消失,恐怕就是天臺話,幾乎所有的天臺人都以操一口天臺話為榮,外縣市人到市級機(jī)關(guān)工作后,多多少少改變口音,被當(dāng)?shù)胤窖运?,但天臺人自始至終不改,極少有天臺人改說別處的方言,你說天臺人死心眼也罷,說他們熱愛家鄉(xiāng)也罷,反正就是這樣,這一點(diǎn)上跟仙居人形成鮮明的對比,善于審時度勢的仙居人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,實(shí)在不行,中庸點(diǎn),改說普通話,而天臺人是死硬派,走到哪里,硬梆梆的天臺話就操到哪里,如果一個天臺人不說天臺話而說別的什么話,其余的天臺人把他歸入異己,心里鄙薄道:“不配做天臺人?!碧炫_人一聽到對方說鄉(xiāng)音,多半會引為知己,就像列寧說的《國際歌》,只要哼著它的曲子,就能找到自己的戰(zhàn)友,天臺人也一樣,想找老鄉(xiāng)辦事,天臺話就是最好的通行證,不管在哪里,只要聽到天臺話,天臺人心里就踏實(shí)。 天臺面食 我要夸夸天臺的面食。 說到面食,不由讓人想起陜西和山西兩地,這兩地的人極喜歡吃面,陜西人有一句俚語“一碗燃面喜氣洋洋”,與之相對應(yīng)的則是“不吃面條臉吊多長”;還有一句是“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,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”,把飲食男女都概括到一塊。而山西的面食更是聲名遠(yuǎn)揚(yáng),山西有上百種不同的面食,我曾經(jīng)在山西太原著名的老店晉陽飯店品嘗過晉陽的面食刀拔面、搓魚兒、河撈面等,果然名不虛傳,帶高帽子的面點(diǎn)師傅們就在現(xiàn)場拉開架式,揪的揪,拉的拉,玩雜耍般地表演著飛刀削面、手拉龍須面、轉(zhuǎn)盤剔尖等面藝,讓人眼??诟1M享,難怪有“天下面食數(shù)太原”的說法。 天下面食數(shù)哪個,不太好說,但臺州面食數(shù)天臺,應(yīng)該不會錯到哪里去。 天臺的面食實(shí)在不少,面食中最有名的有餃餅筒、糊拉拖、扁食、麥餅等,至于面條、饅頭、包子、餃子之類的大眾面食更不在話下。就算再普通不過的面條,天臺人也有標(biāo)新立異的做法,天臺的雞子面就與別處不同,以鮮雞蛋汁代水和面粉搟成,燒熟后筋道十足,再澆上佐料,色香味俱全,天臺人用雞子面招待子丈(即女婿)或貴賓。而糊拉拖,把面粉往鑊底均勻一攤,撒上蔥花、豬油或豆腐、洋芋絲,考究點(diǎn)的撒上雞蛋汁,吃起來別有風(fēng)味。據(jù)說,有個寫詩的天臺男人失戀了,神情懨懨,吃了家鄉(xiāng)的小吃糊拉拖后,霍然而愈。天臺的麥餅也很值得一提,天臺有一首《麥叫歌》的童謠———“大麥黃黃,小麥黃黃,攤個雞子麥餅請大王。大王老倌一個屁,大小囝孫搶勿及,搶到上道地,搶到下道地,吱叫,嘭叫,隨即便會響?!保溄校盒『⒂名湺捵龅纳谧印5赖兀涸鹤?。)請大王不是山珍海味,而是雞蛋麥餅。 正宗的天臺人隔三岔五要吃餐面食,似乎吃了面食就接上了地氣,就有了力氣。這么說來,這面食幾乎等于鄉(xiāng)愁了。對于在外省工作的天臺人,說到麥餅、餃餅筒、糊拉拖、扁食之類,往往心念之神往之。小吃又名風(fēng)味小吃,傳統(tǒng)小吃,可見,小吃里傳承著一個地方的風(fēng)俗文化和民情,并不是僅僅一個吃字那么簡單。 天臺人心眼比較實(shí)誠,從小吃里也可以看出。比如餃餅筒吧,包得鼓鼓囊囊的,胃口不大的,吃下一個肚子就飽了。又比如扁食吧,扁食里面裹著肉丁、筍、豆腐干、花生米、蘿卜丁等,飽滿的餡撐得面皮都鼓出來,像穿著緊身衣的胖女人。而這兩樣?xùn)|西出了臺州外,體型都變苗條了,尤其是餃餅筒,變成了小巧玲瓏的春卷,中看不中吃,吃上十個八個也填不飽肚子。 天臺人喜歡過大口吃肉大口吃面的生活,對海鮮不太感興趣,別人花上千塊錢請他吃海鮮,吃完后他意猶未盡:凈是殼呀骨頭呀,哪填得飽肚子。所以,大凡請?zhí)炫_人吃飯,山珍海味后,上一道面食不會錯,既填他肚子又填他嘴巴。 你不能說天臺人喜歡吃面食,就是沒品味,蔡瀾是作家,電影人,又是公認(rèn)的美食家,港姐李嘉欣說蔡瀾是“品味最好的男人”,可這個“品味最好”的男人一天中不能沒有面條。可見喜歡面食,無關(guān)品味,而關(guān)乎口味,天臺多山,山地適合種麥子,面食之豐富也就源于此。關(guān)于面食,海子寫道:“我最愛煮熟的麥子,誰在這城里快活地走著,我就愛誰”。呵,我亦如此。 天臺面食不少,一般家庭主婦隨隨便便都會做上十來種的面食,同一個面團(tuán)底子可以做出不少花樣。正宗的天臺人請客時,往往會叫上一大幫人到他家吃餃餅筒——一個天臺人如果把你當(dāng)“沒里外”的自家人,不是在飯館酒店請你,而是叫你到他家里吃上一頓餃餅筒。最講究的餃餅筒是五虎擒羊(多么有血性的名字!非文縐縐酸溜溜的“春卷”可比),就是在餅皮里放豬肉、豬肝、蛋皮、煎豆腐等的切片和用金針、木耳、粉絲、筍絲等炒在一起的素雜燴,有人喜歡包好就吃,又軟又有味,但天臺人喜歡放點(diǎn)油在鏊盤上烤成“兩面黃”。在街上賣的一元一筒的餃餅筒,里面凈是面干,不得“五虎擒羊”餃餅筒之真?zhèn)饕玻€是不吃為好,以免壞了天臺餃餅筒之一世英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