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和合”思想在我國典籍中廣泛存在,影響深遠;報刊上已多有介紹。它由來既久,在民間當然也有廣泛傳播,其形式通俗、形象往往和神話相結合,所以常有一定的神秘性,雖不象典籍所載那樣言之成理,富于思辨意義,但從中也可看出群眾對它的理解和反映出來的希望。
較早見于前人筆記的傳說,當推“萬回”故事。唐鄭qǐ《開天傳信記》載,閿鄉(xiāng)(豫西)“癡人”之兄遠戍安西,久無音訊。父母疑其已死,日夜啼泣?!鞍V人”一日忽跪稟父母,要去安西探兄;竟朝發(fā)而暮歸,說:兄一切安好。父母大驚,因閿鄉(xiāng)去安西萬里,當日如何往返?但“癡人”帶回的家書卻是其兄筆跡。從此當?shù)匕傩站徒兴叭f回”,并奉之為“和合之神”,以保佑游子早歸,一家安好。明朝田汝成的《西湖游覽志》說,宋時,杭州有奉“萬回哥哥”為“和合之神”的風俗;其像作蓬頭笑面狀,穿綠衣,左手擎鼓,右手執(zhí)棒。清朝瞿灝的《通俗編》也載此事,但他說:“今和合二神并祀,而萬回僅一人,不可以當之。國朝雍正十一年,封天臺寒山大士為和圣,拾得大士為合圣。”瞿灝是杭州人,他的記載證明田汝成所記屬實。他又是乾隆進士,離雍正年代很近,他的記載表明,是雍正賜封才改變了“和合之神”的內容:由一人改為兩人,即把萬回改為寒山和拾得;又把“神”改為“圣”,比較接近于生活。 關于寒山、拾得,民間也有多種傳說。據(jù)《民間文學》1979年第8期所載,這兩人原是我國北方某地同村好友。寒山略長,愛一女子,婚前發(fā)現(xiàn),拾得也默默地愛她。為了成全好友的婚姻,寒山避走江南。拾得知道后,放棄婚姻,追蹤寒山,持荷花一束來到江南,寒山即捧食盒相迎。兩人遂同隱于江南。據(jù)《國清寺志》載,寒山是陜西咸陽人,30歲后隱居天臺寒巖,這與前說相近;但拾得之說不同,說他本是棄兒,為寺僧豐干拾到,因此得名,長大了當了香火和尚,與寒山相友善。至今國清寺還奉祀寒山、拾得、豐干三像于大雄寶殿西側之三賢殿內。 以上各說互相差異,又互有聯(lián)系,這原是民間傳說本有的特征:每經(jīng)一人之口,總會有所增損。但這些都屬于對“和合”思想的形象化演繹:萬回之說,是以和合為親情摯好的象征;寒山、拾得之說是以和合為友情親密的象征;舊日婚帖及婚宴請柬上都印有“和合二圣”像,(蓬頭笑面,非僧非道,一人持荷花,諧“和”字,一人掌盒,諧“合”字)是以和合為愛情永固的象征,這與《周禮、地官、媒氏》疏所說“使媒求婦,和合二姓”正合。發(fā)人深思的是:雍正為什么要為寒山、拾得加封?而且還要為《寒山詩》集(內附拾得詩數(shù)十首)作序。據(jù)光緒十一年十月全陵刻經(jīng)處刊行的《寒山詩》集卷首《御制序》說他們的詩“如摩尼珠(即寶珠),體非一色,處處皆圓……正信調直,不離和合因緣;圓滿光華,周遍大千世界?!笨烧f贊揚備至。詩集還冠以“御選語錄”之名。兩人詩作之前,又分別加上封號:“妙覺普度和圣寒山大士”、“圓覺慈度合圣拾得大士”。以皇帝之至尊竟為兩個隱居天臺的唐代僧人如此費心,到底所為何來? 我想,可能的解釋是:為“和合”的思想提供一個可資體現(xiàn)的實體,而這個實體又是民間傳說所認可的。因為雍正皇帝博覽圣賢典籍,深知“和合”含義重大;也了解百姓普遍崇奉“和合”之神所為是什么。把這一對舍己利他,安貧樂道的人封為“和合二圣”以象征“和合”思想,就為世人樹立起了人倫和合的榜樣,這對于鞏固大清帝國的天下無疑是十分重要的。到了今天社會主義時代,科學日益昌明,神話的影響隨之縮小,“和合之神”雖然早已淡出人世,但“和合”思想?yún)s隨著傳統(tǒng)文化日益受到重視而愈來愈引起人們的注意。無論從哲學、文化、政治或社會角度來看,“和合”思想都是值得開發(fā)的精神財富,可以用來為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。因為這一思想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鮮明的民族形式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