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天臺人才網(wǎng)!
天臺“桃源”就是唐詩“桃源”
2015-03-19 09:28:25 閱讀量:872 來源:天臺人才網(wǎng) 作者:天臺人才網(wǎng)

  陸樹棟攝

  張谷清

  細(xì)讀《唐詩之路唐詩總集》關(guān)于“桃源”詩作的評述后,我不得不作一點商榷,以求正于廣大讀者和有識之士,亦請著作者竺先生正之。

  竺先生在文中說:“地以仙傳,隨在皆有,僅唐詩之路上,便有位于新昌縣的‘桃源’與位于天臺縣之‘桃源’。兩處‘桃源’孰是孰非,從神話傳說的角度來說,并無考證的必要。然而從詩題材論的觀點出發(fā),卻是不可馬虎的事。古典詩‘題材’本身,實際上各有某種立意上的特色,有一種認(rèn)識范型,為了使本書讀者或身臨其境者正確讀懂唐詩,領(lǐng)悟詩境,則應(yīng)注意到:位于天臺縣西北13公里之桃源,乃宋代元佑二年,天臺縣令鄭至道鑿山開路,植桃建亭開創(chuàng)之桃源,上距唐代已數(shù)百年,與唐詩中的‘桃源’了不相涉。故從唐詩題材論的角度考慮,唐詩中的桃源詩系于新昌縣城南約14公里處之桃源?!?/P>

  剡、臺相連,地緣、佛緣、仙緣、詩緣情如手足。唐詩之路上有兩處桃源,本身便是值得我們自豪的山水人文精萃,竺先生為什么要來個“桃源孰是孰非”的論斷呢?既然從神話傳說角度并無考證必要,為什么要在讀懂唐詩上那么認(rèn)真呢?要知道許多唐詩名流本身就是高道游仙,他們靈感詩興就是從“劉阮入天臺桃源遇仙”這神話傳說中激發(fā)的!曹唐五首七律不就是用詩章來演繹劉阮遇仙故事嗎?竺先生關(guān)于古典詩“題材論”、“立意特色”、“認(rèn)識范型”等論述,都很精辟,對我學(xué)習(xí)古典詩詞很有啟迪。但聯(lián)系“孰是孰非的兩處桃源”,下了天臺桃源“與唐詩中的桃源了不相涉”的結(jié)論,這實在太主觀武斷了??陀^地實事求是剖析大量寫天臺山桃源的唐詩,會感到竺先生這個結(jié)論近乎謬誤了。這樣的誤導(dǎo)怎么可能讓讀者正確讀懂唐詩呢?

  我不明白,竺先生為什么要腰斬天臺桃源文脈,斷定天臺桃源“若鄭至道不來當(dāng)天臺縣令,不來開創(chuàng)桃源,天臺山就沒有桃源詩文了,就與唐詩中的桃源了不相涉了”?我們來看看文學(xué)史上大量詩文實際吧:

  一、遠(yuǎn)在唐詩之前,劉阮上天臺山采藥遇仙已屢入詩文作品,影響深遠(yuǎn)。

  1.早在晉代,干寶《搜神記》即記述了劉阮采藥天臺山遇仙故事雛形。

  2.南朝宋初劉義慶《幽明錄》,更以筆記小說,形象記述從漢永平五年(62)剡縣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開始,到晉太元八年(383)故事結(jié)束止,有人物形象品性感情,有生動曲折故事。魯迅先生《古小說鉤沉》予以輯錄。

  3.梁代詩人李巨仁在游天臺詩中,寫出了“云開金闕迥,霧起石梁遙”。 “避世桃源士,忘情漆園吏”?!安伤幏耆龒u,尋真值九仙”等,把仙境天臺桃源與蓬萊三島比擬了,可見天臺桃源入詩多么早啊!

  4.不單劉晨阮肇上天臺山遇仙,天臺赤城山玉京洞還是“天下第六洞天”:天臺仙山的影響是十分深遠(yuǎn)的,全方位的。諸如:漢茅盈等“三茅真君”天臺修道:漢末高道葛玄華頂煉丹植茶:晉葛洪赤城煉丹修道;白云先生隱華頂靈墟,為王羲之授“書訣”與“永字八法”……凡此種種,有多少唐代名流大家要尋訪仙山天臺:唐高道司馬承禎隱天臺桐柏;山水詩人孟浩然高吟“問我今何適,天臺訪石橋”;浪漫主義大詩人李太白對天臺神往之極“龍樓鳳闕不肯住,飛騰直欲天臺去”、“此中多逸興,早晚向天臺”;隱逸詩人寒山子更是深隱天臺寒石山長達(dá)70多年。

  二、唐詩之路上的天臺桃源,歌吟不斷,名章迭出,全都在鄭至道“開創(chuàng)”之前。且影響一千多年,極為深遠(yuǎn),怎能說天臺“桃源”與唐詩中的桃源了不相涉?!

  1.李嶠有《送司馬先生》詩,直接寫出:“蓬閣桃源兩處分,人間海上不相聞”。許渾《宿東橫山》:“孤舟路漸賒,時見碧桃花。漫向仙林宿,無人識阮家?!薄对绨l(fā)天臺》:“可知劉阮逢人處,行盡深山又是山?!狈兜聶C(jī)《憶游天臺》:“今來盡是人間夢,劉阮茫茫何處尋”。袁沖鸞歌?!鞍驯K設(shè)宴,學(xué)劉阮仙女一樣妙歌輕舞,過神仙生涯。怎么能說宋元佑二年之前,沒有與唐詩關(guān)聯(lián)的天臺桃源呢?請竺先生視野心胸都放寬一些,讀一讀大量抒寫天臺桃源的唐詩吧!

  2.竺先生把曹唐五首七律當(dāng)成寫新昌桃源的主要名篇,與天臺“桃源”了不相涉。但讀者在曹唐詩中從頭到尾找不到“新昌”二字,也找不到“剡”字,而只有灼灼奪目的“劉晨阮肇游天臺”,“樹入天臺石路新”,“殷勤相送出天臺”,“再到天臺訪玉真”,《劉阮再到天臺不復(fù)見仙子》一連串寫天臺桃源詩題、詩句。難道把曹唐寫“天臺”都理解為“新昌”,才算正確讀懂唐詩嗎?或許新昌、天臺紛爭,該讓第三方來評述論斷,作公允裁決吧:清初三明君之一的乾隆皇帝鐘情江南山水,他在題丁云鵬《天臺劉阮圖》七律中,有聯(lián):“作記未應(yīng)擬彭澤,成詩早見有曹唐。”看來風(fēng)流皇帝不單游山玩水,也認(rèn)真讀著經(jīng)典詩文。面對丁云鵬《天臺劉阮圖》,就想到陶令作記桃源,后人難以企及,而寫天臺桃源的詩,曹唐這位唐代詩人諸律是得到乾隆贊賞的。除了皇帝,歷代詩人對曹唐寫天臺桃源的詩也有好評,好到用曹唐的詩韻,來做自己游天臺桃源賦詩的韻腳。如明代詩人戴唐獻(xiàn)、清代詩人張銑寫出了“好風(fēng)送爾到天臺,忽引離情入懷來”。凄楚委婉詩句,就是用曹唐《擬劉阮別仙子》七律的韻:“臺、來、開、回、苔?!边@真是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。就連身在寶島的平陽詩人鄭經(jīng)生,用劉阮上天臺遇仙的美好故事盡抒思鄉(xiāng)愛國之情:

  當(dāng)年我亦上天臺,阮肇仙蹤照眼開。

  今日離情千萬種,夜深都到夢中來。

  這首題為《夢中重游天臺山》詩,可以說是臺灣人民懷念祖國故土名山,渴望回歸的寫照。原載1985年1月15日《臺灣新生報》,《人民日報》予以轉(zhuǎn)載。對天臺桃源劉阮遇仙留下印象太深刻了,“身無彩鳳雙飛翼,心有靈犀一點通”,詩人夢魂飄飄天臺仙境,別緒離情夢鄉(xiāng)依依。

  3.在宋元佑二年之前,宋代名家司馬光、歐陽修、蘇東坡等都為劉阮天臺遇仙這一迷人傳說寫出纏綿委婉詞章。分別寫有“落花寂寂水潺潺,重尋此路難”。 “劉郎何日是宋時,無心云勝伊”?!疤炫_舊路,應(yīng)恨劉郎來又去”。這也同樣說明天臺桃源,不是等宋元佑二年鄭至道“開創(chuàng)之后”才有,而是承接六朝文章,傳說記載,唐詩宋詞等文脈傳承,都是在宋元佑二年之前,一直就歷史地客觀存在的。

  4.竺先生錄入新昌桃源的唐詩,點明“剡”地桃源的極少,是寫天臺桃源,還是寫新昌桃源,似難定論。但所錄新昌桃源的。如白居易寫“愿將花贈天臺女,留取劉郎到夜歸”。潘雍:“曾聞仙子住天臺,欲結(jié)靈姻愧短才。若許隨君洞中住,不同劉阮卻歸來”。還有閻選的浣溪紗詞:

  寂寞流蘇冷繡茵,倚屏山枕惹香塵,小庭花露泣濃春。劉阮信非仙洞客,嫦娥終是月中人,此生無路訪東鄰。

  這劉阮“剡”地人,要訪“東鄰”,自然是“剡”、“臺”相鄰東邊的天臺了??偛荒茇咧蟹Q剡中為“東鄰”吧!這里還需指出:“浣溪紗”是詞牌,上下兩節(jié),每節(jié)三句,而竺先生是筆誤還是排字工人誤排,竟然排印成三句七言詩!這么一來,三句尾字分別是“塵”、 “客”、“鄰”就不會押韻了。應(yīng)如下排列:“寂寞流蘇冷繡茵,……塵,春。人,鄰”。上下兩闕尾句都押韻了。詩詞應(yīng)嚴(yán)格區(qū)分以免誤讀。同樣薛昭蘊的“浣溪紗”也誤排成三句七言詩。

  三、天臺山桃源不單在詩詞上從南朝、唐、宋延續(xù)至元、明、清、民國和新中國,文脈詩脈長達(dá)1500多年,而且形成門類齊全、積淀深厚的天臺山桃源文化,涵括國畫、雕刻、戲劇、游記、民間文學(xué)、圍棋文化等,極具鮮明特色,影響深遠(yuǎn)。

  如明代詩畫大家文徵明、徐文長作《劉阮天臺圖》,明代朱小淞用熏香竹刻《天臺山劉阮對弈圖》,于上海古墓中出土,十分難得。戲曲方面,元雜劇《誤入桃源》,由雜劇作家王子一創(chuàng)作,故事曲折生動,唱詞形象優(yōu)美,具《西廂》風(fēng)韻。游記方面,潘耒、張存、齊周華等都寫過天臺桃源,最突出的是大旅行家徐霞客,兩度深入天臺桃源,“見石峽之內(nèi)復(fù)有石峽,瀑布之上更懸瀑布,嵐光掩映,石色欲飛”?!把鲆曬费卤敝?,溪左右雙鬟諸峰,娟娟攢立,崗翠交流,幾不能去……”優(yōu)美勝境,寫得形象如畫,神韻飛灑,到了癡迷眷戀、流連忘返地步。天臺民間文藝家曹志天、周榮初共同整理成的民間故事《天臺遇仙記》,成為全國優(yōu)秀民間文學(xué)作品,入選全國民間文學(xué)集,出版時,書名就叫《天臺遇仙記》??梢娺@個優(yōu)美故事影響之大,全國突出。

 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與新昌同為古代剡縣的嵊州是全國圍棋之鄉(xiāng),出了中國第一位圍棋世界冠軍馬曉春。嵊州同仁介紹最早的方志《剡錄》,記述劉晨阮肇上天臺山采藥,遇桃源仙女跟之學(xué)弈,返鄉(xiāng)后成為剡縣的圍棋啟蒙者,因之嵊州圍棋發(fā)展的源頭,就是從劉阮開始,他們的學(xué)者研究后得出結(jié)論:“嵊州天臺多棋手, 同出一源天臺山。”中南大學(xué)教授、中國第一位圍棋博士何云波, 曾專程到天臺山訪棋。在《夢斷桃源何處尋》中深情地寫道:“我所在的湖南,就有一處非常著名的‘桃花源’,奇怪的是,如此的‘仙境’,如此近在咫尺,我竟無緣一見。因為圍棋的機(jī)緣,我千里迢迢來到浙東的天臺,這里另有一處‘桃源’?!焙卧撇ń淌谶€寫到天臺城“桃源雙女”塑像; “古代美麗的傳說而今成了這個小城的一個標(biāo)識”。他還這么點明:其實在古代,不少詩人就以此為題材吟詩作畫。唐代有一詩《擬仙子洞中懷劉阮》: “不將清瑟理霓裳,塵夢哪知鶴夢長……”

  這位研究比較文學(xué),圍棋文化的教授博士,精通古典文學(xué),他清清楚楚點明天臺山“桃源”仙女的傳說,入詩入畫,唐詩中就有這代表作了。他到天臺曾造訪于我,促膝談棋,贈我《中國圍棋史》,題以“天臺棋緣”。他說:近在咫尺的湖南“桃源”沒時間去,千里迢迢的浙東天臺,專程趕來,因為天臺有圍棋,天臺有“桃源”。他還在文章中引我所寫的《險探桃源洞》。這么一位大學(xué)者深入實地訪問研究天臺山桃源圍棋文化,科學(xué)客觀地分析論述,也使我們準(zhǔn)確領(lǐng)悟天臺桃源文化的源遠(yuǎn)流長。從天臺山桃源仙女發(fā)蒙的圍棋文化,近兩千年來薪火相傳,高手輩出,還出了一個特別的文化現(xiàn)象:天臺山石梁飛瀑下游為剡江曹娥,孕育了世界冠軍馬曉春:天臺始豐溪哺育了世界棋王俞斌,下游為靈江哺育了中國“雙冠王”臨海陳臨新,自北而南一字兒排列成“浙東三連星”。何等神奇!其淵源就出自天臺桃源。

  綜上所述,從漢明帝永平五年劉晨阮肇上天臺山采藥,桃源遇仙開始,在長達(dá)1900多年綿延不絕的歷史文脈傳承中,晉宋文章傳說證述, “唐詩之路”大量詩人為天臺桃源留下精妙華章,達(dá)到高潮。繼之,宋詞元曲明清游記,雕刻、畫作,直至今天專家學(xué)者訪問研究,詩畫佳作不斷。淵源之遠(yuǎn),文脈之長,影響之廣是罕見的!竺先生腰斬天臺桃源文脈,斷言天臺桃源只從宋元佑二年開始,唐詩桃源與天臺桃源了不相涉的結(jié)論,顯然是鄉(xiāng)土感情色彩太過濃郁了。神話傳說形諸文字,與唐詩華章誦吟天臺桃源完全是一脈相承的。硬要腰斬前半截,硬要說天臺桃源只從宋元佑二年開始,只會貽笑大方!還是共同開掘、研究剡、臺共創(chuàng)的桃源文化為好,沒有剡人劉阮入天臺之舉,也就沒有桃源遇仙的美好傳說,沒有桃源文化寶庫了。何必要肯定一個,否定一個都客觀存在的桃源呢?有朝一日,竺先生開掘新昌桃源文化成功,讓何云波教授如專訪天臺桃源那樣也去專訪新昌桃源,我也為之欣賀。